各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局属各单位、局机关各部门: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武汉市水运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武汉市交通运输局
2022年4月15日
武汉市水运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内河航运发展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湖北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湖北省水运发展“十四五”规划》《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国家、省、市相关规划要求,按照市委、市人民政府总体部署,特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国家、省、市连续出台了关于支持水运发展的利好政策,长江经济带、交通强国建设、内河航运发展纲要、汉江生态经济带及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国家、省战略的实施,使武汉水运建设力度和发展速度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
“十三五”末,全市港口年通过能力9699.2万吨,集装箱年通过能力325万标箱;港口货物吞吐量1.0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96.3万标箱,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24.6%、84.8%;货船平均吨位5161吨,“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总体实现。
(一)积极对接国家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水运发展方向更加清晰。充分发挥武汉水运优势,进一步强化武汉港在全省港口布局中的枢纽性作用,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打造以长江为主轴,港口为核心的综合交通运输中心;构建高效、绿色、平安、和谐的水运发展环境。
(二)贯彻落实全省“南北贯通,水网联通”任务目标,通航条件显著改善。以长江、汉江高等级航道为任务重点,配合“深下游、畅中游、延上游”的长江航道开发战略,江海直达的通航条件显著改善,开展汉江航道整治与支流河道的整体开发,进一步提高航道通行能力,缓解衔接瓶颈,促进干支联网。
(三)港口资源整合成效显著,核心港区、作业区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完成武汉港范围内所有经营性码头规划符合性审查,形成“一码头一方案”;取缔非法码头386个码头,腾退岸线30余公里,补植复绿滩地面积130余万平方米;完成宇丰综合公用码头一期工程、安吉物流汽车滚装码头一期工程、金口重件二期、和润物流码头二期等重点港口工程建设;规范河砂石开采经营市场,规划砂石集散中心“7+10”的总体布局;开展船舶港口污染防治专项整治行动,汉南港区船舶污染物接收码头、武汉50吨级溢油应急设备库、危险化学品水上洗舱站建成;集装箱铁水联运示范工程列为国家第一批多式联运示范试点项目。
(四)船舶标准化、专业化、大型化发展趋势显现,多式联运和对外航线日益丰富。单船平均吨位从2015年的4488吨级增长到5165吨级,增长15%;运力结构进一步优化,集装箱船、化学品船、液化气船、沥青船等专业化船舶比例持续增长,江海直达船舶的比例超过40%,长江1140TEU集装箱船目前已建成4艘。“江海直达”“泸汉台”“东盟四国快班”“日韩快班”等航线稳步发展,通达7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航运物流网络初步建立。
(五)航运科技成果丰富,智能化、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抢抓国家“新基建”建设有利机遇,以“阳逻智慧港”为重点,智能化系统建设取得突破,武汉花山港5G集装箱水平运输电信智能化体系启动试点建设;武汉港成功推出多式联运“云上多联”智慧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构建智慧共享、智慧协同、智慧供应链三大体系;航运综合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武汉航运交易所运转顺畅。
(六)行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安全监管能力持续增强。深入开展平安水域创建活动,创下零事故零损失佳绩;落实“四类重点船舶”4G动态监控,将海巡艇水上巡航、固定视频远程监控、陆上港区巡查相结合;实现渡口渡船安全监管网络化监管,海事监管覆盖率100%,每月不少于3次乡镇渡口检查;联合多部门开展汉江武汉段水上交通突发事件及船舶防污染应急演练.深入开展“双万双联”、“千里汉江第一哨”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获评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交通绩效考评立功单位,树立了水运品牌,打造出行业标杆。
武汉水运在取得发展成就的同时,仍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是水运基础设施衔接不畅,部分港区存在资源分散以及集疏运通道“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水运要素资源整合力度不足,水运行业市场竞争力不强,运输组织彼此分离。三是行业保障能力有待提高,现有水运管理机构存在职能、职责交叉重叠,政策上难以形成合力,行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有待完善。
二、发展形势
(一)水运为国家新发展格局提供更强大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完善,提出要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湖北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要求武汉担起“一主引领”之责,推动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主要引擎。水运发展的思想与行动需与国、省决策部署保持一致,加快推动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找准位置和比较优势,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制定具体的规划、政策和措施,使新发展格局落到实处。
(二)水运发挥先行引导作用。武汉市作为汉江和长江交汇处,地理位置得中独厚,是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的重要节点,发挥着承东启西的枢纽功能。湖北列入第一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省市,要求水运需以武汉为核心,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区”示范样板,积极在发展方式上实现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建设“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因此,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借国家区域战略发展东风,发挥港口战略支点作用,带动纵深腹地发展,发挥水运先行引导作用。
(三)水运提供更好服务质量和品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未来仍要加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发展沿江港口铁水联运功能,优化中转设施和集疏运网络,锚定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水运切实在基础设施、运输服务、绿色发展、安全监管方面全面提升,着力建设干支衔接、江海联通的内河航道体系,打造集约高效功能协同的现代化港口,构建经济高效衔接融合的航运服务体系,践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方式,构筑功能完善能力充分的航运安全体系,强化创新引领技术先进的航运科技保障,传承弘扬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航运文化,构建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行业治理体系。
(四)要求水运绿色、创新发展、智慧发展。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要求武汉交通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加快推进新基建,促进交通智慧发展。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指引和长江大保护,要求武汉水运落实绿色集约发展,强化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北斗导航、人工智能、5G等高新技术出现,要求全市水运在航道基础设施、运输装备以及运输组织模式、治理模式等方面创新发展。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九次全会部署,紧紧围绕交通强国战略和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主动服务和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等战略实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牢牢把握“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区,打造新时代九省通衢”发展定位,加快建设畅通、高效、绿色、智慧、平安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有力支撑中部崛起战略任务。
(二)基本原则
1.提升能力,补齐短板。全面提升航道、港口设施能力,破解水运发展瓶颈,加快推进运输结构调整,补齐水运短板,提升水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2.优化布局,提质增效。加强规划引领、优化布局,坚持提质增效、集约发展。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存量与增量,合理确定发展规模。着力拓展服务功能,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3.生态优先,智慧高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更好地发挥水运经济优势和天然的生态优势。加快航运技术创新,推进数字化建设,以智慧化带动内河航运发展现代化。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重点打造武汉港中部地区枢纽港,形成要素聚集、功能完善、衔接融合的五大支撑体系,强化水运对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服务保障能力;突显水运在武汉市发挥“一主引领”区位发展布局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构建武汉市畅通、高效、平安、绿色、智慧、文明的水运环境。
1.打造“一枢纽”。以阳逻港核心,进一步聚集水运优势要素资源,强化武汉港在中部地区、湖北省水运体系中的枢纽性作用,做大做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有力支撑全省内河水运发展建设,打造武汉中部地区枢纽港。
2.构建“五体系”。构建干支衔接、畅通高效的航道体系;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港口体系;便捷快速、运转顺畅的运输组织体系;生态绿色、平安健康的应急保障体系;智慧创新,和谐共享的水运服务体系。
表1十四五”水运发展规划主要指标表
类型 |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20年 | 2025年 | 指标 类型 |
基础设施 | 1 | 累计内河航运投资 | 亿元 | 87.75 | 62.21 | 预期性 |
2 | 三级以上航道里程 | 公里 | 75 | 82 | 预期性 | |
3 | 港口吞吐能力 | 万吨 | 9699.2 | 16000 | 预期性 | |
4 | 集装箱吞吐量 | 万标箱 | 196.38 | 500 | 预期性 | |
5 | 汽车滚装吞吐能力 | 万辆 | 63.8 | 180 | 预期性 | |
6 | 集装箱铁水联运能力 | 万标箱OXNG | 10 | 210 | 预期性 | |
7 | 集装箱水水中转比重 | % | 48 | 48 | 预期性 | |
运输服务 | 8 | 货船平均吨位 | 吨 | 5161 | 6000 | 预期性 |
9 | 三级及以上航道设标养护率 | % | 99% | 100% | 约束性 | |
10 | 高等级航道航标维护正常率 | % | 部分航段95% | 99% | 约束性 | |
11 | 江海直达航线 | 条 | 4 | 6 | 预期性 | |
科技与信息化 | 12 | 国家规划高等级航道数字化覆盖率 | % | 100% | 100% | 约束性 |
13 | 高等级航道重点水域甚高频和AIS覆盖率 | % | 10% | 80% | 约束性 | |
绿色安全 | 14 | 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下降率 | % | 2% | 2% | 约束性 |
15 | 武汉水运重大事故 | 件 | 0 | 0 | 约束性 |
(四)投资规模
“十四五”时期,全市水运项目可分为航道工程、港口工程、支持保障工程三类,共计33个项目,规划总投资133.89亿元,“十四五”规划建设项目完成投资约62.21亿元。
表2 “十四五”水运发展规划项目投资匡算汇总表
项目类型 | 匡算 | “十四五” | ||
项目数(个) | 总投资(亿元) | 项目数(个) | 投资(亿元) | |
航道工程 | 2 | 6 | 1 | 4 |
港口工程 | 30 | 125.09 | 17 | 55.41 |
支持保障工程 | 1 | 2.8 | 1 | 2.8 |
合计 | 33 | 133.89 | 19 | 62.21 |
考虑到部分项目涉及规划调整等因素,前期工作进度存在不确定性,列入储备项目库。储备项目库待条件成熟,视同符合规划。“十四五”期共规划储备项目14个,总投71.68亿元。
四、主要任务
(一)打造武汉中部地区枢纽港
按照长江经济带、交通强国建设、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战略实施要求,深化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部地区枢纽港的意见,以提升武汉航运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为重点,结合相关产业新布点和系统完善要求,深化门户枢纽功能,发展干支衔接,顺畅高效航道网,合理规划港口布局,提升航运金融、航运交易、信息服务、海事仲裁等现代服务品质,将武汉港打造为立足武汉、支撑全省、辐射长江流域及中部地区的枢纽港。
1.突出区位优势,强化枢纽辐港射能力。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辐射长江中上游广大地区,连接国际国内航运市场;依托国家铁路、公路干线网络,辐射河南、山西、陕西等中西部腹地,连接国际和国内多式联运网络。“十四五”期,武汉水运将进一步补齐短板,提升能力,充分发挥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强化枢纽对外辐射能力。
以长江“645”航道工程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运输能力,为海轮进江海直达创造更佳条件,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武汉港对外辐射能力。依托武汉市综合交通网络的公路、铁路集疏运体系,加强武汉港核心港区疏港公路、铁路联通率。推进船舶标准化、大型化、专业化发展,提升长江、汉江船舶运力。积极布局武汉港与长江干、支流沿线港口、沿海港口以及日韩、东盟等地的多层次航线体系,充分发挥武汉中西部地区的物流集散中心的优势地位和作用。
2.加强产城融合,优化枢纽港空间布局。以武汉港为基础,进一步加强产城融合,完善港口服务功能。围绕武汉市主城区,光谷、车谷、临空经济区、长江新区副城,以及江夏纸坊、江夏金口、青山北湖等组群产业特点,优化现有港区功能布局。促进港口总体布局和功能空间分布适应,与城市、产业的发展相互融合互动。
——总体层次布局:聚焦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调整优化集装箱、商品汽车运输、石油化工品、综合服务保障类码头设施功能布局,打造武汉港“一核心三支撑九港区”总体布局。其中以阳逻港区为核心,经开、白浒山、江夏三个港区为支撑,共形成阳逻、经开、白浒山、江夏、主城、青山、林四房、蔡甸、东西湖九港区。
——主要货种功能布局:阳逻港区为核心,发挥沿江各港区到阳逻港区的支线喂给以及江海联运作用;统筹白浒山港区危化品集装箱,江夏港区、汉南港区汽车装备制造集装箱,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左右岸、上下游相协同的“1+3”集装箱港口群。
重点布局发展汉南港区、江夏港区商品汽车滚装功能;布局发展青山港区铁矿石运输功能;布局青山港区、白浒山港区、林四房港区石油化工品运输功能,白浒山港区花山作业区LNG运输功能;布局汉南、江夏、林四房、白浒山、东西湖港区大宗散货及矿建材料运输功能。
——客运旅游功能布局:重点布局发展主城区范围内国博段、杨泗段、晴川阁段、大成路段、中华路段、月亮湾段、王家巷段、武汉关段、粤汉码头段、知音号段等岸线内的旅游客运码头和支持系统码头。
3.完善平台服务,提升枢纽综合功能。围绕武汉港在基础设施、口岸环境、运输组织等方面的优势,重点将业务领域从单一的装卸存储向物流、保税、商贸服务等环节延伸,打造全方位、现代化的软环境平台,全面提升枢纽综合功能。
——物流联运功能:进一步整合全市港口、综合交通、商贸等领域的领先优势,将武汉港打造为中西部地区水陆联运、水水转运、江海联运的综合枢纽。
——外贸运输功能:发挥长江黄金水道通江达海优势,提高水运口岸服务水平,完善航线网络,做大做强集装箱和大宗散货外贸运输业务。
——航运保障功能:继续发挥港口规模较大、航运企业聚集的优势,聚集航运人才、企业、资金等要素,积极发展航运相关的科技、人才、信息、交易、金融、保险等高端航运服务功能。
——港口保税功能:推动港口与综合保税区、保税仓库、保税物流中心、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联动发展,开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等业务,使武汉港成为湖北省和中西部地区扩大对外贸易和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战略依托。
——产业引导功能:充分发挥水运运能大、成本低、通江达海的优势,增强产业转移承接竞争力,促进冶金、石化、汽车、电子、装备、建材等产业沿江布局,形成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的一体化发展态势。引导沿江产业优化结构,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
(二)干支衔接、畅通高效的航道体系
1.长江航道。配合实施长江武汉至宜昌段航道整治工程,全面改善中游通航条件,服务推进武汉至安庆6米水深航道养护建设,实现万吨级船舶常年直达武汉。积极推进等级航道工程,确保航道等级。
2.汉江航道。以汉江为重点,加快航道建设步伐,加快推进汉川至蔡甸汉阳闸42公里二级航道整治工程,改善汉江航道通航条件,提高航道等级和航道通过能力。
3.支流航道。注重库湖区生态旅游航道建设,将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综合利用开发相结合,规划有效航线,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水运资源,采用环保疏浚等方式提升航道等级,为库湖风景区水运交通和绿色发展奠定基础。
专栏1航道重点项目 |
1.长江武汉至宜昌4.5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 2.汉江蔡甸至汉川二级航道整治工程。 |
(三)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港口体系
“十四五”期,全市港口以“优化布局、整合资源、夯实基础、提升服务”为重点,突破性发展“江海联运”“水铁联运”“水水直达”“沿江捎货”“港城一体”运输枢纽功能,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迈进,打造武汉港“一核心三支撑九港区”总体格局,建成中部地区枢纽港。
1.推动港口整合建设工程。全市以集装箱、矿石、能源、化工等专业化泊位建设为重点,推动港口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有序推进阳逻港区三作业区一期后续工程,到2025年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500万标箱;推动汉南港区为滚装汽车运输核心港区,有序推进汉南港区武汉长江智联智慧汽车物流产业园码头、湖北长久物流码头码头等工程建设,到2025年滚装汽车吞吐能力将达到180万辆/年;推动青锋港区益海嘉里粮油综合码头、青锋港区白云边酒厂汉江中转码头、汉南港区PC构件自动化码头等新建码头项目建设,优化港口布局,引领专业化、特色化码头工程。
2.实施港口升级改造工程。结合当前港口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大港口资源整合力度,适应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注重生态优先,强化港口能力和效益,适应武汉港的岸线资源分布、城市发展、沿江产业布局等相关规划,进一步优化集装箱、商品汽车运输、石油化工品、综合服务保障类码头设施功能布局。升级改造武汉港客运港区改扩建项目,推动武汉水上旅游发展;以武汉客运港、杨泗港为核心,整合周边码头岸线资源,发展邮轮母港,与武汉市“两江四岸”城市规划融合发展,到2025年武汉港客运量可达到150万人次/年;实施青山港区武石化液体化工码头、青山港区武钢工业港件杂码头、沌口港区金诚通达码头等升级改造工程,强化港口对腹地社会经济和产业物流园的支撑。
3.加快特色化码头建设。一是集装箱码头。加快阳逻、江夏、白浒山、经开港“1+3”集装箱港口群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阳逻港区三期后续工程等项目,申报铁水联运二期外贸集装箱运输资质,谋划水铁联运三期工程,到2025年形成集装箱吞吐量500万标箱。二是商品汽车滚装码头。推动汉南港区为滚装汽车运输核心港区,有序推进汉南港区武汉长江智联智慧汽车物流产业园工程码头工程及湖北长久物流码头工程,2025年滚装商品汽车港口吞吐能力将达到180万辆。三是散件杂货码头。重点建设江夏港区散货码头、汉南港区武桥重工码头、经开区、蔡甸区、新洲区等砂石集散中心等工程,到2025年可新增件杂散货通过能力2000万吨。四是港口配套项目。积极协调保障港航基础设施、集疏运体系、航运服务设施等用地空间,加大白浒山港区民生LNG项目配套设施和堆场仓储等
专栏2港口重点项目 |
1.港口升级改造项目:阳逻港区铁水联运二期工程、武汉港客运港区向阳旅游码头、粤汉码头、中华路码头、集家嘴轮渡等。 2.集装箱港口码头项目:阳逻港区三期后续工程、汉南港区宇丰公用码头工程、阳逻港区铁水联运二期项目等。 3.滚装汽车港口码头项目:汉南港区武汉长江智联智慧汽车物流产业园码头项目、汉南港区湖北长久物流码头项目等。 4.散件杂货港口码头项目:江夏港区散货码头、汉南港区武桥重工码头、经开区、蔡甸区、新洲区等砂石集散中心等。 5.港区配套项目:白浒山港区民生LNG项目及支持保障项目等。 |
规划的落实,建设港口锚地公用基础设施,强化阳逻港集装箱疏港铁路建设等。
(四)便捷快速、运转顺畅的运输组织体系
“十四五”期,优化货物运输结构,发挥武汉市水运优势,加快推进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运输的“公转铁”“公转水”,提升集装箱铁水联运和水水中转比例。同时,引导现代水运服务提升,加快水运服务与互联网、大数据、新文化的融合,突出水运在综合立体交通中的作用。
1.铁水联运升级工程。全市水运发展联通铁路、畅通公路,打造以阳逻国际港西港区为主体,金口、花山、林四房、青山、经开为辅的“1+5”铁水联运大格局,强化阳逻港区铁水联运二期项目、阳逻—武湖港区水铁联运比例达到20%,新建国家粮食现代物流(武汉)基地暨国家稻米交易中心铁路、金港铁路等专用线。推进经开区疏港铁路规划论证工作,建设花山港物流园与自贸区顺丰机场连接通道,完善青山大桥、双柳大桥等过江通道,优化江南江北公路集疏运通道,配套港区与产业园、物流园的配套作用,到2025年集装箱铁水联运能力可达到210万标箱/年。
2.发展“轴辐式”江海联运网络。拓展武汉至东南亚、日韩、南亚等地区的近海、近洋直达航线,增开国际航线,培植武汉至泰国、越南等近洋近海公共班轮航线,促进外贸经济发展。充分利用长江干线武汉至安庆段6米深水航道优势,巩固“江海直达”品牌航线,重点培育武汉至上海“天天班”航线、“泸州—武汉—台湾”精品航线,打造长江上中游港口至武汉的“内陆辐”,深化武汉至东盟四国及内支线集装箱国际班轮航线培育和发展的“远洋辐”,有效衔接“一带一路”国际辐射式联运网络。链接武汉至日韩等进洋航线和中欧班列(武汉),发展壮大国际中转业务,打造日本(韩国)—武汉—欧洲(中亚)国际物流新通道。
3.巩固水水联运。与重庆、宜宾、上海、宁波等长江上下游港口的战略合作,开展与南京、南通的战略合作,拓展长江上游经武汉中转至上游或出海的集装箱转运业务;强化与长江中游港口合作,巩固“武汉—岳阳—九江”中三角集装箱航线,加密“武汉—宜昌”、“武汉—荆州”等省内支线航线,全力扩大“沿江捎带”,巩固提升“水水中转”,构建长江中游港口协同发展格局。深入挖掘汉江沿线货源,发展襄阳、孝感、天门等汉江沿线港口至武汉港集装箱喂给航线,完善集装箱集并分拨设施,推进武汉与汉江港口信息对接、业务对接。推进与京杭大运河港口合作,拓展“长江—大运河”班轮航线,进一步强化长江中游与淮海经济区通过“长江—大运河”互联互通建立的互动发展关系。
4.建设专业化船队。加快更新改造和淘汰老旧、高耗能船舶,支持发展长江千箱级标准化船队,推进“水运+旅游新业态”模式,以滨江城市夜景为载体,打造精品旅游船;推行绿色清洁能源船,建造干支(武汉—仙桃)、干线(武汉至重庆/沪州、武汉—太仓)、江海(武汉—洋山/舟山)、江洋(武汉—日韩)等四型绿色智能示范船舶,形成适宜不同层次类型航线的专业船队;发展船舶制造业,形成集造船、修船、研发设计、船用产品等为一体的船舶产业链。
5.提升运输服务能力。推进阳逻综保区、多式联运示范园等临港物流园建设,完善多式联运、保税监管、国际中转、区域配送等服务功能,形成统一协调、一体经营的港口发展格局,实现与国际海运网络的高效衔接,将武汉打造为中西部最佳出海口。大力发展航运交易、航运咨询与信息服务、法律与仲裁、航运人才教育等服务,加快航运与互联网的融合,构建统一、规范、繁荣的航运大市场。
专栏3运输组织能力重点项目 |
推进阳逻港区铁水联运二期项目,武汉—神户—大阪—名古屋往返集装箱国际班轮航线、武汉—韩国釜山近洋直航航线,打造日本(韩国)—武汉—欧洲(中亚)国际物流新通道。 |
(五)生态绿色、平安健康的应急保障体系
“十四五”期,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绿色生态发展观,将安全、生态、绿色、低碳的理念融入到保障体系的建设中,巩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成果,牢固树立水运安全意识,构建平安绿色航道、港口、运输的水运发展环境。
1.建设水上综合应急搜救基地。新建高速搜救艇及大马力拖轮;重点水域、航段布设监控系统及与之适应的网络设施;重点游船、客轮北斗卫星导航、船舶AIS设备配备;建立武汉市海事搜救中心,扩大和完善市、区两级海事搜救指挥中心,构建综合信息平台;在梁子湖等水域建设海事搜救基地。
2.安装安全监管测监管设备。继续建设水上安全环保视频监控体系,重点建设桥梁防碰撞预警系统,加强砂石船、危险品船、客船三类船舶监管,对船舶进行现场抽查、动态监控;完善水上交通突发事件预警预报机制,建立航行安全信息发布系统,完善应急处置数据库、专家库、资源库等。
3.建设绿色航道。推行环保驱鱼、生态护坡等新技术、新工艺,最小程度影响和最大限度恢复生态环境;利用好电子航道图等航道数字化、智能化技术,逐步减少实体航标配布,借助电子航道图设置虚拟航标,降低航标维护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加快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等设施设备的推广应用,促进航道设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
4.建设绿色港口。充分发挥汉南港区船舶污染物接收码头、武汉50吨级溢油应急设备库、危险化学品水上洗舱站等污染防治专业化码头作用;推广港口装卸机械使用清洁能源,推动码头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推广港口设备节能改造,实现港口绿色照明。推进船舶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改造工作,布局船舶油污水接收点。
5.发展低碳船舶。加强内河运输船舶能效和排放指标的推广应用,继续推进船舶标准化、大型化、专业化。对清洁能源船舶试点积极先行先试,提高运输效率和效益;引导船舶节能改造,对水源热泵、余热回收、船舶暗点接入等技术改造,提高船舶能源使用效率。
(六)智慧创新、和谐共享的水运服务体系
“十四五”期,全市水运需提升智能水平,实施智慧共享的水运工程,打造具有特色的高品质水上旅游,加强水运文化建设,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水运软实力,提升水运发展的竞争力、凝聚力和社会创造力。
1.打造智能码头示范。加快推进武汉新港阳逻国际港西港区智能码头示范项目建设,率先实现5G网络全覆盖和感知设施、高精度北斗定位系统的部署。
2.推动船舶研发应用。依托高效及科研企业,推动建立国家智能船舶实验室,攻克绿色智能船舶核心关键技术。加快推进LNG、氢燃料、生物电池、锂电池等清洁能源和碳捕捉、能效优化、气膜减阻、高效螺旋桨等节能低碳技术在船舶领域研发应用。
3.构建智慧口岸体系。加快建设智慧口岸,打造可持续、可协调发展的口岸生态圈,实现对口岸的科学治理和智慧服务。建设数字化全程可控的自动化智慧口岸。实现通关全流程无纸化、监管智能化、放行自动化、时长最小化。
4.创建一体化服务平台。以阳逻港区为示范,港口物流平台协同对接相关多平台,覆盖相关市场主体,贯穿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打造“云上多联”智慧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
5.发展精品水上旅游。依托航空、铁路、公路等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充分挖掘长江旅游文化资源,依托黄鹤楼、知音号等核心旅游品牌,将武汉打造成国际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长江中游精品旅游廊道关键点。
6.完善协调管理机制。统筹省市行政资源,推动市际协同、省际协作,促进区域分工与合作整合国家、省级、市级等各级政府支持政策,放大政策效应。深化“放管服”改革,顺应市场化趋势,有效结合政府功能和市场决定性作用,推动航运市场共享共荣和可持续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纵览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为规划实施提供政治保障。发挥各级党组织领导带头作用,全面调动各级干部干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整体有序的推进规划建设工作。
(二)强化组织协调。建立健全水运发展协调机制,统筹研究解决水运发展重的重大问题。强化各部门协调和上下联动,对跨领域、跨部门、跨区域的事项,加强协同配合;建立健全区域水运项目协同发展机制,实现水运项目共同、协调发展。
(三)强化政策引导。加强与国家政策、规划相衔接,力争将一批符合国家重大战略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国家规划或专项工作方案。做好与国土空间、生态环境等规划的协调衔接,扎实推进水运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促进水运与自然资源、产业、城镇、投资、环境保护等政策协同,保障水运发展任务完成。
(四)强化人才培养。完善行业人才培养、技术产学研用机制,优化人才配置,营造竞争有序的发展态势和良好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武汉高等院校人才优势,加强现代航运人才培养,重点推进航运金融保险、物流商贸等专业人才和应用型船员培养,提升水运从业人员的荣誉感和获得感,推进水运人才梯队建设,强化人才战略支撑。
站点地图智能问答
版权所有: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政府 | 鄂ICP备05009168 鄂公网安备 42011102000076号 | 政府网站标识码:4201110038
主办单位:武汉市洪山区政府办公室 | 承办单位: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政府 | 联系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300号 | 邮编:430070
政府各机构联系电话 | 网站技术支持:027-87678380 | 网站运维邮箱:htfw@hongshan.gov.cn